超音速球队还能重建吗?
重建是一种策略,无论球队是富是穷,是鱼腩还是豪强,都是可以采纳的,只是适用的情况和投入的代价是不太相同的。富有的强队,可以利用手里巨大的资源优势和资本,在重建过程中换取更多筹码,缩短重建时间,压低试错成本。而欠薪屡屡为五佳球支付5万美元的雷霆,则要省吃俭用,苦心算计。
但所有重建的内核都是不变的,也就是放弃现有成果,押注于未来,用当下的短期阵痛换取未来的长久利好,把赌注压在“未来比现在好”的判断上。从这个大方向上来看的话,其实拥有连续超音速的球队,只要判断“未来之星”的年龄尚且足够小,潜力足够高,球队在成绩上也是足够拉胯,也完全可以走一走重建路线。
但既然我们特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就说明拥有超高水准新星的球队在重建问题上还是存在着一些特别之处的。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新秀交易掉的同时换取更好的筹码,而不被新秀合同的廉价底薪绑架了。像比斯利这样的普通新秀,交易时的顺位肯定是排在像戴维斯、保罗-乔治、詹姆斯-哈登这样的青年才俊后面的。
在现代NBA,球队越来越重视把握性,并且越来越关注短期效益,超级新星的交易价值是持续走高的,很多球队宁可放弃10%的“性价比”,也不想错过一笔交易青年超巨的机会。举个例子,如果把乐透区里排在13-14位的新秀交易到状元签的手中,前者大概可以换回一个第8-9位的新秀,然而如果交易的是一个新科状元,他大概能换回第4-5顺位的新秀。
另外,超高潜力新秀的交易时机把握也相当困难。如果太早交易的话,有可能会因为新秀合同而被“低价贱卖”,另外,新秀缺乏任何有实质性意义的NBA数据和信息,很多球员直到新秀合同末期甚至进入毒药合同阶段以后才能逐步兑现天赋,因此早交易就失去了对于一个巨星的判断。但是,如果拖得太晚,球队会错过最好的交易时机,甚至因为球员要求提前续约而根本无法交易。
最后,超级新星的交易往往很难达到一个帕特-莱利所说的“50%的利润”,反而有可能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球队在得到了顶级天才之后会难以抵御培养出一个真正巨星的诱惑,放弃交易而自己培养。但培养巨星的过程是存在巨大变数和风险的,如果球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希望,到最后发现新星终究只达到“一般球星”水准,这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