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足为什么这么烂?
足球运动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深厚”指的是两个层面——参与者和观赏者。 先来看参与者层面。以我国为例,在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之前,全国范围内的足球活动主要存在于体制内(也就是体制外的人很难接触到足球),参加对象主要为部队、企业、大学内部的人员,参与者较少且绝大部分为男性。1994年之后,虽然体制外的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也开始组织球队参加联赛,但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仍然是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这些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可以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较高水平,而且适合大众体质);而足球这项运动,即便你从幼时起就开始参加,并且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你最多也只能到达业余爱好者的水准(相对于专业运动员、高水平爱好者来说,业余爱好者通常不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体能,技术动作简单化,只能踢一些简单的战术套路,传停带基本功差,面对高强度比赛容易心理慌乱手脚发软)。
所以,参与者的层面上来看,足球运动的普及率不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体育部门重乒乓羽球轻足球,这跟我国体育传统有关(乒乓球羽毛球是国人最擅长的两项运动且成绩一直领先,而足球一直位列下游甚至长期垫底),加上这两项运动不需要太大的场地和太多的装备就能进行,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二是商业价值的体现,两项运动的成绩和关注度直接关系到广告效应的好坏(联赛和对外比赛的观众人数以及媒体曝光度直接影响赞助企业的投入,而赞助企业的投入又直接关系着联赛收入和球员收入水平,间接影响到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和球员选拔),而足球相比而言就逊色不少了。
再来看看观赏者层面。 这里就要说到我们的邻居日本了。尽管日本在足球竞技场上表现乏善可陈,但是在培养球迷文化上却下了不少功夫(这点跟欧洲诸强学习是有关系的)。日本各大联赛拥有大量的忠实观众,俱乐部之间的对决常常出现爆满的情况(今年J1联赛最后一轮FC东京主场对阵鹿岛鹿角的比赛,现场观众破纪录达到了70862人)。反观我国的职业联赛,常常出现赛场空旷、上座率低的情况(即便是人气最高的中超联赛,平均上座率和最高上座率也远低于日职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常说的“体教结合”,由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学校只安排体育课和体操武术类课外兴趣班,而足球往往被归入课外兴趣班范畴且受天气影响不能正常开展),加之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缺乏连贯性(从小学到大学生涯只有高中有固定的班级队,初中和小学大多是临时组合,且参赛水平和强度无法保证),绝大多数观众的足球观赛体验不佳,难以形成稳定的球迷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体制的压力(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以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分配指标给国企工厂定任务的形式,也包括如今市场逻辑下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职业足球俱乐部除了极少数如恒大这样的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企业,大多数都是靠吃老本(卖门票和转播权、周边产品开发以及冠名权收入)维系运转,没有足够的钱去投入青训体系建设和年轻选手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