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柔道是如何发展?

迟鹤珊迟鹤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中国的柔术(日本叫柔道法)不是起源于中国武术,而是起源于日本武士的“技”(类似于拳击和泰拳的区别,但范围不如这两个项目划分得那么精确) 明治维新前后,政府为了强化日本的军事力量,开始大力扶持武道的发展,当时很多有实力的武士都建立了相应的流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空手道”“剑道”和“柔术”(后来合称“三大派”) 但是,因为空手道和剑道的规则都很明确而且容易区分,所以一直都有比较客观的排名系统(比如Kumite竞赛体系)。而柔术由于没有统一规则,且各个流派的技术和打法差别很大,很难排出一个名次来,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很权威的评判标准,直到现代竞技柔术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在清末民初也出现过一批优秀的格斗家,如黄士海、刘霞堂等人(请自己百度吧,我也不想过多介绍了),不过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并没有能力系统地推动武道的发展,这些人在武林中也是以个人的方式活跃着(比如收弟子,开武馆等等)。到了近代,国民政府曾经组织过几次全国武术擂台赛,参赛的代表当中就有河北的“赵堡太极拳”福建的南少林棍法和浙江的“咏春拳”等优秀拳种,可见在民国时期中国各武术流派的格斗水平都已经非常之高(注意,这里说的可是“各武术流派”,而不是单一的某个流派,像太极、八卦这样的综合型武术已经属于武学金字塔的顶尖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体育部门曾组织过一批运动员到前苏联学习战斗体操(这是苏联体工大队的一个训练科目,包括擒拿、匕首术、射击和搏击等,相当于是现在散打和泰拳的结合),这批人当中的佼佼者如王子平、孙禄堂、霍殿阁等人都是国内家喻户晓的武术大师。可惜好景不长,“文革”期间一切与武打相关的项目都被禁止,中国优秀的传统武术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那些流传已久的武学瑰宝因此差点湮没。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启动,中华武术终于迎来春天,各地的传统武术馆纷纷成立,不少门派还重出江湖,继续传承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至于竞技柔术嘛……那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借鉴了日本竞技相扑的力量大冲撞以及摔跤的规则,又参考了拳击和泰拳的击倒技术,最后形成了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综合格斗比赛。

宿晨希宿晨希优质答主

柔道运动是中国开展较早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成立了柔道专业队,并参加了当年在德国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柔道表演赛。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柔道队数度出访日本,美国、泰国、匈牙利等其他国家,并于70年代初开始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首枚金牌。

近年来,随着训练科研水平与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国柔道项目迅速崛起,在海道男儿心中扎下了根。1988年朝鲜汉城第24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首次参加了柔道比赛。在1992年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庄晓波获得男子柔道90公斤级铜牌和刘亚辉获得男子100公斤以上级铜牌,实现了我国在奥运会柔道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在同年于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柔道锦标赛上,我国选手熊凤山获得了该届世锦赛的男子90公斤级铜牌,为我国在世界锦标赛上争得了荣誉。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桂霞获得了女子无差别级银牌,再次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创造佳绩。1998年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上,孙福明获得了78公斤级的金牌。2000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我国柔道队又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由孙福明、袁华、庄晓东获得了2金1银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孙福明在女子78公斤级比赛中,连胜数名高手获得冠军,标志着中国女子大级别已逐步走向成熟,具备与日本、古巴、巴西等传统强国对抗的实力。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柔道继续保持了强劲实力,冼东妹在女子52公斤级、佟文在女子78公斤以上级比赛中夺得冠军,刘霞在女子63公斤级中斩获一枚银牌,中国女子柔道在奥运会上的战绩为3金2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