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乒乓球输过吗?
当然输过,且是惨败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单打半决赛,马特·斯洛卡vs王皓。那场比赛王皓发挥了自己正手强势的特点,疯狂冲击斯洛卡,完全打出了国乒的凶狠作风,把斯洛卡打得直吐舌头,最终4-1拿下。
这场比赛让王皓士气大振,决赛面对另一中国选手许昕,在0-2落后的情况下连扳四局完成逆转获胜,成就了里约奥运会男单冠军。 而马特•斯洛卡在半决赛中输球后,又在与林昀儒的铜牌争夺战中再遭失利,创下奥运会单打最差战绩。 作为外战唯一输球的中国人(双打另当别论),马特•斯洛卡的失败堪称耻辱——输得毫无脾气!
在历届奥运会中,除了乒乓球第一次被列入奥运会正式项目时,韩国的刘南奎曾经获得过一枚男子单打金牌外,其他所有的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都变成了中国人自己之间的内战,冠军非我莫属。有人曾经这样计算过:如果把1988年的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换成中国国内的省级比赛,那么刘南奎的这枚金牌仅仅是全国第5名的成绩而已。所以有人就开玩笑地说,乒乓球应该叫做中国的国球,把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完全改为中国人的擂台战不是更好吗?
的确,在乒乓球刚刚走进奥运会时,许多国外的行家里手还真的对我们的国球产生了恐惧感和绝望感。但是,外国人毕竟还是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胜利从自己身边悄悄溜走。他们知道,如果自己想要在未来的运动竞赛中战胜中国人,必须从技术、规则、器材抓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击中国选手的锐气,改变中国选手一枝独秀的状态。
于是,一些外国的有识之士迅速行动了起来。比如韩国人就曾经先后多次派人偷偷学习中国运动员的生胶技术,最终把传统生和反胶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制造了以生胶打法为主的新式韩国式弧圈球进攻型打法。1997年,王涛在世乒赛中输给金泽洙以后承认:韩国人的这种打法的确令我们很难适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打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队原来那种在直横对抗中所拥有的固有优势。所以,这种生横结合的打法也曾经在世界乒坛上盛行了一段时间。但中国运动员毕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旦我们熟悉了这种打法以后,这种改革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
当然,外国选手在学习和借鉴我们中国式打法之外,也对一些细节问题做了一些必要的改革。比如原来欧洲选手的直拍大多采用横握的方式,这样在击球时动作十分拘谨和生硬,而且在接发球的衔接上也非常困难和被动。但随着我们中国直拍横打技术的威胁日益增大,欧洲运动员也很快做出了反应,并且在原有直拍握法的弊端上开始下功夫。比如许多欧洲运动员开始改变握拍的方式,有些东欧运动员干脆学我们的前辈王皓、马文革等人,用拇指和食指及中指的第二指节触拍,而像托马斯·绍尔等人干脆把中指和无名指及小指三个手指完全伸直,从而加大了球拍的击球面积和旋转力度。但无论如何,国外选手在握法上还是改变不了他们直拍两面反胶的基本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