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比赛为什么会KO?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在于力量有多大,速度有多高,技巧有多深的问题延伸一下就是体能有多少的问题 一般我们讨论KO的时候指的都是拳法KO,那么现在就要说一下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达到击倒对手的效果了 这个就要提到P4P(综合评分系统)里面一个重要的指标,即【有效撞击率】=Ko/M(K)+W(D),这个公式里M(K)是指进攻成功造成的有效杀伤力,W(D)是指进攻成功率,以百分比计算。
在公式里的每个字母代表的意思如下: M(K)----每次有效的出拳攻击所引发的打击效果,分为2个等级,分别是: 轻度打击:能造成一定伤害但暂时无法让对手退出比赛,或者虽然退出比赛但却能够立刻恢复; 重度打击:瞬间足以令对手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必须立即退场或停止比赛。 W(D)表示的是出拳的命中率,同样也分2个等级: 高命中率的出拳:可以给予对方适当打击,且能够突破对方的防御; 中命中的出拳:勉强能够击打到对方,但是无法给与足够的打击强度。 所以根据这个等式我们就可以知道要达成KO的效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的有效打击力;
2、要有一定的进攻成功率 在实际比赛中影响这两个数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身高体重相差太大的选手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威胁,即便形成了KO也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不同重量级的选手其爆发力是不一样的,相同体积的肌肉在轻量级选手身上所能够提供的动能要比在中量级别选手身上大很多。而相同重量的选手在不同体积的身材下所能具备的动能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重量级选手可以轻松将中量级甚至是轻量级的选手TKO,而一些轻量级选手也能击败比自己更重的选手,这是因为体重这个因素并不能完全反应在数值上,而是会产生不小的随机性。 而当我们在分析一些技术时,经常看到有人提及“该技术能造成50%的KO率”,这里的比例其实是W(D)值,也就是这项技术的命中率是很高的,但这个高命中率的出拳往往是低杀伤力的,不能对对手造成严重伤害,因此也就不能带走胜利。但这样的描述其实是有漏洞的,因为一旦这项技术在实战中运用得当是可以同时提升M (K)和W(D)值的,既然能提高这2项指标那自然就提升了KO率。从这个角度讲所谓的“该项技术能带来多少的KO率”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