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如何丢失?

苍香茹苍香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保住了。 1942年1月30日,厦门保住了。 但谁保住了什么,谁又失去了什么,实在很难说清楚。

抗日战争战局变幻莫测,有时一天之内就连着收复失地、失去得地。 这座中国唯一在海外的岛屿,仿佛一只随风飘荡的孤舟,时而是反攻大陆的前哨,时而是沦陷敌手的飞地——它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战争而丧失;一旦时机成熟,它将因为战争而回归。

日军为了占领香港,集中了第一航空舰队和第二航空舰队的全部兵力,还有第三飞行团作为远程空袭力量,共约70艘各类战舰,250架飞机,兵力超过3万人。 而驻港英军只有6000人,还有几千人的殖民地在防务上协助英军。但英荷有60多艘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80架战斗机,兵力虽然不占优,但在武器装备上并不逊色于日军。

我们还有海量的运送兵力和给养的船只,可以随意调用。为了争夺这个弹丸之地,中日双方都动用了当时自己全部的海上主力。 日本海军第一轰炸战队(翔鹤号)在作战中遭遇强烈抵抗,损失惨重以至于无法继续执行任务,被迫返回基地。而日军陆军也被炸得尸横遍野,第3师团长冈本俊雄气得暴跳如雷,宣布要在第二天亲自率领部队强渡厦门海口,不料却在夜里因急性肺炎去世。

面对如此惨状的精锐之师,英国首相丘吉尔不禁感叹道:“日本人若要取得更大的胜利,他们就必须从地狱里拉拔出更多的魔鬼。” 1941年12月24日夜,香港警察进行紧急动员,全副武装待命。当夜气温骤降至2℃,狂风暴雨席卷整个岛城。

凌晨1点,日军开始空袭,不到一个小时就有260架次飞机对香港进行了攻击。 两度担任香港总督的赫德花园别墅被日军飞机炸成一片废墟,赫德本人幸免于难。但他的爱犬却被炸死。 位于香港岛西部的英军机场遭受沉重打击,40架飞机被炸毁,数百个弹坑遍布原野。在离岸不远的海面上,日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用炮火猛烈轰击英军的军舰。 虽然受到重创,但是英军的反击也让日军感到头疼。

上午9点半,英军一艘轻型航母“隼”号驶进港口,舰上搭载的18架飞机开始对日舰发射鱼雷,使日军遭到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惨痛的海战损失。 但最终日军还是凭借强大实力迫使英军投降。12月25日上午,英军最高指挥官史汀生准将带领高级军官向山本五十六元帅献上降书。 从1941年12月26日起至1942年1月30日止,共有2.3万名日军和2.5万英军被送上战场,1.7万名日本士兵在这场战斗中丧生。

元智成元智成优质答主

殖民地香港于1842-1860年间逐步形成,其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7年7月1日,其范围由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一界定,包括香港岛、九龙(界限街以南)以及“九龙之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区域,以及邻接该区域的水域”。这个水域有多大,其界定标准是什么,一直是研究中未被真正解明的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在研究香港地界的过程中,香港、深圳河、界限街、新界这 4个地理名称频繁出现在各种文件和著作中,形成理解香港地界的基础。限于文章长度,本文仅介绍“香港”和“深圳河”名称的含义。

“香港”名称的含义“香港”名称起源于香港岛的一个小港湾,最早见于中文文献时间是17世纪末。在清朝以前,香港岛是中国古代广东南海诸岛的一部分,其属于南澳镇(隶属惠潮嘉道),没有单独的行政建置。香港岛内有水陆港湾 20 余个,其中“香港”这个湾口因“常吹东风,故舟楫每集其处”,故而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被粤海关总税务司称为“香港”。

“香港”名称在雍正二年(1724)出现了新的含义,由港湾名称演变为地域名称。《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因南澳镇“番船集泊该岛(即香港岛),拟于港内设局征税,著酌添把总一员,添募兵丁六十名,拨给兵房船只,著落广东巡抚严行稽察,务期洋船从此泊集,所有抽收税银,著归公充饷”。这个港内设局征税的“港内”,就是今日香港岛。从雍正年间至1841年间,“香港”这一名称在清政府、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的文献,以及地图和航海图中都有记载,且都指称香港岛。

至1860年之前,无论中文或英文,除了个别例外,香港这一名称在所有文献中都是指香港岛。例如:1857年香港道台发布谕令,申严禁英商在九龙屯门地方私自立卡交易;1857年英国领事馆刊布《香港法律汇编》( Laws of Hongkong),1860年英国政府刊布《伦敦香港条约》的中文本( Treaty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For The Extension Of Hongkong),中文本都是将Hongkong 一词翻译成香港。这表明,直至英军登陆九龙半岛前,无论是清政府官员还是英国殖民者,都不将九龙纳入香港地界。

1860年10月26日《北京条约》签署,条约规定中国将九龙半岛南部约 5 平方英里(实际上为3.4平方英里)土地割让给英国,但没有指出这一区域的具体界限。为实施这一条款,中英双方代表举行会谈并于1861年1月17日会签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专条”在说明新界范围时,使用了 “九龙尖以南而近香港彼此协定议定”这样模糊的界桩描述。

在《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使用“香港”的含义是什么,是香港岛、香港岛与九龙湾,还是香港岛与九龙半岛、香港岛与九龙半岛全部而非仅仅是 3.4 平方英里的区域,中英两国代表在谈判期间以及条约签署后都有过明确说明,并在地图上表示过,其中:

中方在《北京条约》谈判中坚持《南京条约》规定的香港边界是界限(或界限门,英文为Boundary),因此“九龙尖”(即九龙半岛最南端的界限街),以南而近香港彼此协定议定(近香港,即沿九龙半岛南线包括九龙仔海傍),“九龙之界内由中国管辖”。中方在《北京条约》谈判结束后,向香港道台发出的指示是“九龙尖山嘴以南地方”给英国。中方上述观点在呈交给咸丰皇帝的奏折《英夷再请展拓香港》中得到了体现。

英方也明确表示,《北京条约》的规定中,“九龙尖”(亦即九龙半岛最南端的界限街),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