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有希望吗?

荆云广荆云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希望是有,而且很大,前提是体制改革成功 有人说中国男篮和排球一样已经沦为了「体育政治」,这种说法很偏激,但不可否认这两项运动的体制确实存在问题。以男篮为例,国家队队员全是职业球员这点就比男足强很多(虽然水平差好多),然而问题是国家队与各省队其实是两套体系,国家队不管成绩如何工资奖金照样发,而各省队却是跟地方篮协讨生活,这种体制下的必然结果就是有能力的球员想尽办法往国家队挤,而没有能力的球员则四处碰壁,最后自暴自弃。

如果改革成功,把各支队伍整合在一起,像足球一样形成梯队,从青少年开始选拔培养,效果肯定会比现在好很多。 当然,改体制不是说说而已,涉及的利益方太多太复杂,不是哪个主席动动嘴皮子就能改变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我很好奇到底谁会站出来牵头做这件事——既然足球改了,毕竟还是有人愿意承担这个风险的。

如果没有改革,男篮短期内只能继续混日子,国家队靠老将发挥余热,年轻球员没有上升空间,各省队则继续在低级联赛混迹,等待有实力的球员都离开之后开始摆烂,然后不断地循环…… 直到有一天我们培养出了一个超级球星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掌握了统治内线的秘诀,篮球才有可能变得强大起来,就像乒乓球羽毛球一样,通过外援和归化再强的外国选手,咱大球运动不也照样能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

敬克丽敬克丽优质答主

任何竞技体育项目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希望中国篮球一步跨越的想法不现实,但有希望发展好中国篮球也不是痴人说梦。

一、中国篮球有希望的前提

作为世界上体育大国的中国,任何项目的开展都有足够的人员基数,但是否能出成绩、有起色,除了大量人员的支持,在选材上也应注重本项目的选材要求,比如在跳水、体操等对身材条件要求高的项目很少有高个子运动员。中国篮球能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都是在小个子能打多个位置,配合有大个子坐镇内线的情况下取得的。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国际篮联为促进这项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改革了比赛规则,扩大了球场面积,增加进攻时限和暂停次数,使这项运动日趋“快餐化”,同时运动员的身高和对抗能力成为衡量运动队硬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想要提高中国篮球的水平,就必须解决中国国家队队员身高限制的问题,扩大选材范围。

篮球运动从诞生之初就被定位在“城市运动”,从CBA联赛的球队地区分布也可看出其选址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有极高的相关性。因此,中国篮球运动应该注重“城市定位”。一方面,应避免中国举国体制中的传统项目发展地区过度开展篮球,导致真正有潜力的地区资源被分散。另一方面,应注重真正有潜力的城市的资源储备。

二、中国篮球有希望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职业篮球的良性发展目前,CBA联赛在中国影响力较大,但与高水平联赛NBA相比,无论是运营水平,还是对社会的影响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CBA联赛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系统的运营管理方法,同时又受到“举国体制”思想影响,市场开发和运作缺乏自主性。CBA联赛有向商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趋势,但受到“国家体制”的约束而出现了“体制错位”,导致职业俱乐部“名不副实”,其独立的市场化运作被大大限制。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自主性的职业篮球竞赛管理,给予职业俱乐部更多的自主性,使其能更好地立足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促进职业篮球事业良性发展。

(二)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培训基地建设虽然篮球运动在中国开展多年,但在很多地区开展的程度、发展质量以及普及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积极谋划创新政策推动三大球振兴发展》,其中指出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将重点支持“三大球”的退役运动员培养、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城市“三大球”发展等。这为提高篮球运动发展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应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的合作,促进本土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选拔。

(三)加强“青少年培训市场”建设,提高“青少年篮球文化”普及率现阶段,国内青少年篮球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许多业余篮球培训机构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缺少专业的管理制度和专业教练。另外,在青少年群体中,真正喜爱和支持篮球运动的群体还较少,需要通过多方面加强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普及率和参与度。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由地方政府提供场地、经费方面的支持,企业负责具体运营、培训教师支持等,通过政企合作方式促进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普及率提高,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四)加强教练员、裁判员专业化能力建设教练员和裁判员是影响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希望之星”的专业启蒙教育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的建设,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和竞赛活动,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为发展中国篮球提供人才保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