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隼最多?
当然是金雕! 国家林业局2013年4月25日公布《野生鸟类名录》更新数据,中国境内鸟类共有记录906种。其中,金雕在西北和北方的种群数量较大。 从迁徙路线来看,金雕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它的越冬地主要在西南和华南,而旅鸟则多在东北地区。 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在新疆的天山北部和阿尔泰山脉以及青海的东北部和内蒙古西部,金雕都是留鸟或常见旅鸟,种群较密集,数量较大。
而在华北、东北和华东一些地区,金雕也有分布,但大多为散居或群居,而且数量都比较少。 在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是金雕的重要繁殖地之一。贵州赤水市的赤水大峡谷有“东方科罗拉多”之称,这里的峡谷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漩涡翻滚,环境恶劣,却有一群以金雕为核心的鸟兽天堂。每年春末夏初,来自北方的雌雄金雕在此约会,完成从“野合”到繁殖的全部过程——这对崇尚一夫一妻的金雕来说,是非常特别的。
隼形目在中国有73种,包括39种鹰、23种隼和11种鹧鸪。
鹰通常飞行较缓慢,飞行高度较高,但也有例外,红脚隼一般翱翔于林缘上空,褐隼、游隼、蜻蜓、灰背隼等速度较快。隼科可分为两个亚科:隼亚科和游隼亚科。游隼亚科成员的喙较粗,基部无沟,颧骨无羽,而隼亚科成员的喙较细,基部有明显的沟或褶。
中国最常见的隼类之一是红脚隼,繁殖在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内蒙古等。早春2-3月和10-11月先后两批南下。常见于开阔平原、草原、荒地、林缘草地和沼泽上空,飞行快速而多变。吃蝗虫、蚱蜢、甲虫、金龟子、飞蛾等各种昆虫。繁殖期食少量鸟类和鼠类,秋末南返时大量取食小型鸟类。巢置于树洞、岩隙、墙缝和房檐下,每窝产卵4-6枚。游隼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冬候鸟或旅鸟,遍布全国各地。
一些小型的海鸟和陆地上的昆虫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游隼也吃沙鸥、银鸥、燕鸥、鸥后、鸭等水禽。游隼捕食时从高空像离弦之箭一样俯冲而下,速度快得令人惊讶,时速达200-300千米,这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动物。游隼也是隼类中体型较大的,体长38-50厘米,翅长而尖,基部窄而中央部分宽,翅比尾长,尾长16-29厘米。雌鸟比雄鸟大,重约530-700克,雄鸟重360-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