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彩票叫什么名字?
古代的“彩票”,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政府发行,以征集资金为主要目的;另一种由民间发明,用于娱乐和赌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没有中奖的买者付钱给中彩者的同时,从卖者那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佣金)。
1.官府发行的“彩票” 这类“彩票”的主要代表是唐代的“博奕税”、宋代的“博钱”和明代的“采捐”。 “博奕税”又称“博戏税”或“赌房税”,是由唐廷设立的。由于唐朝时期“重农抑商”,因此这笔收入划归中央财政,每年大约有30万缗的收入。
这种“彩票”的形式比较接近现代的彩票,凡是参与“彩票”游戏的人都必须交纳一定的税款。不过这种“彩票”的规则是“逢三加一”,也就是连续开三期号码如果没中,第四期必中,所以又叫“逢三必发”。
北宋时期,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发行了另一种形式的“彩票”——“博钱”。“博钱”的玩法类似我们今天玩的“抢钱”游戏,在一张白纸画出一些方格,每个方格里放置一定数目的钱币。谁的手快谁就抢得金钱。当然这些抢到的钱都归朝廷所有。据说每次发“博钱”,都能得到上万贯的资金。
明朝中后期,赋税征收困难,政府又开始发行新的“彩票”——“采捐”。“采捐”的数额没有明确规定,全靠地方官员随意掌握,各地情况参差不齐。
有人估算过,仅江南地区的“采捐”年收入就在两到三万两白银之间。 除了以上三种官方“彩票”外,明王朝还允许私人出售“宝钞”(类似于今天的彩票),所获利润归属私人所有。
2.民间流行的“彩票” 这一类“彩票”的形式千差百异,主要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而定的。比如南方流行“抬阁”(又称“高跷彩阁”),而在北方则流行“跑马挂铃”。 “抬阁”多在元宵节期间表演,将幼儿装扮成各色角色,让其在高架上表演各种节目。表演结束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向架上的孩子捐赠钱财。收下的资金由当地官府统一没收,作为公共支出。 而北方的“跑马挂铃”则与民间信仰有关。人们在为神明庆祝生日的时候,会举办这样的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