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双色被否定了吗?
首先,双色球是否真的被废了,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奥运会这个级别上,双色球的夺冠概率一定比混双高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混双是作为乒乓球里难度最低的项目参加的(毕竟只有上下翻飞两拍就能搞定) 很多业余选手都能通过长时间刻苦训练来提升水平,从而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但双色球就不同了,需要球员对场上的形势做出最合适的判断并最快实施。 这其中对球员的决策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和实战经验丰富程度要求极高。
不是说你练上两年就去和许昕/马龙去拼七局比赛就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当然你可以说许昕/马龙的强度很大,但是那也是基于他们两个已经是世界顶级球员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强度,对于普通参赛选手来说,要想提升实力,达到那种对打级别是很困难的。 所以从可能性上来说,应该是双色球的夺冠几率更大些。 至于为什么孙颖莎和王楚钦会输掉这场比赛呢? 我觉得还是心态上的问题。
作为19岁的年轻小将,能够在世界顶级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拿到冠军当然是好事。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话,这样出成绩的方式对于个人技术经验的积累反而没有什么好处。因为竞技体育不是娱乐项目,要的是最高胜率,而不是最大强度。 你看马特维耶夫/斯佐科斯这对混双组合,虽然他们在双打项目中并不是表现最好的,甚至偶尔还会翻车,但是他们胜率高啊!
每场双打比赛他们都全力去争夺胜利,没有让比赛沦为锻炼新人或者陪太子读书。这样的经历对于球员的技术经验积累、赛场心理素质提升都会大有裨益。 而王楚钦/孙颖莎这场比赛除了第三局打得比较胶着以外,第一二两节比赛都显得相对平淡。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实战经验还不够丰富,在高压环境下容易变形。
国际乒联宣布,2012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2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的用球将全部使用DHS(40+)三星白色球,40mm双色球正式退役。从今年的鹿特丹世乒赛开始,以后的国际性正式比赛将全面使用40mm大球。那么大家关心的双色球问题,是否已经正式“被否定”了呢?
其实,双色球在诞生之时,还是被大家认为是好事多的。众所周知,白色乒乓球在电视转播中有两个缺陷,一是电视转播时白色乒乓球与白底之间的对比度不够,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较难看清,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白色乒乓球有偏黄或偏绿的颜色,这与某些国家的电视制式不兼容。为了解决电视转播问题,国际乒联开始从黄色的乒乓球着手,研究能否在黄色的乒乓球上印上白色图案,从而达到提高对比度的目的。这种双色球的出现,解决了电视转播问题,但在实际比赛中却产生了新的问题。
其一,由于双色球的上色和印字技术不过关,导致打球的人会觉得球的两边重量有偏差,从而影响击球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在旋转质量十分重要的乒乓球中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选手们的技术发挥,也增加了无谓失误。
其二,在双色球诞生之初,乒乓球使用的有机胶水没有改为无机胶水,因此使用有机胶水的运动员会因为击打一边球后,球会沾上一层胶水,使得本就不均匀的球在重量上变化更大,出现了“越打越晃”、难以控制的情况,在多板回合的相持中,很容易出现莫名其妙的下网或是出界。
其三,双色球的出现,让那些“老眼昏花”的资深教练的“火眼金睛”也变得不再犀利,对于那些通过观察乒乓球来判断回球旋转种类和落点的教练和选手来说,双色球的出现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一边黑一边白,使得他们再也找不到判断的参照系,因此“判球”失误越来越多。尤其是女运动员,普遍对于旋转的感觉和判断不够敏感,双色球更是让他们无从下手。
其四,不少选手都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就是在训练完后去打比赛,结果发现球台对面的同一个对手换了双色球后,自己一点也找不到击球和落点的感觉,出现多次无谓失误。尤其是世界冠军王皓,多次在国际比赛中痛失“桂冠”,让他对双色球“恨之入骨”。
其五,对于初学者来说,双色球简直就是噩梦。因为刚开始打球,对于旋转、落点等都处于学习阶段,对于双色球,他们连专业选手都没有办法准确判断出旋转和落点,更别说是这些还在学习的小孩子了。因此,使用双色球进行学习会严重影响学习的进度,从而影响了“投球率”,不利于乒乓球的兴趣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