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有什么魅力?
1、中国象棋是棋类游戏中普及率最高的游戏,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下中国象棋的;
2、中国象棋的规则比较简单,容易上手,棋盘和棋子都比较小巧,携带起来非常便利,因此非常适合非专业棋手进行对局,只要花上一点时间就能很快入迷;
3、中国象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弈秋篇》到宋朝的《棋经》再到明朝的《梅花谱》等棋书,关于中国象棋的棋理和杀着都有详细的论述。同时很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的诗词和著作,如李白的《下围棋》、苏轼的《观棋》等等。这些文化积淀丰富了人们的棋艺水平,提升了下棋的乐趣;
4、中国象棋的棋风更加细腻,更讲究战术的变化多端和计算能力,对于全局的掌控要求更高。在实战中不仅需要考虑当前下一步怎么走,还需要观察对方后续可能的应对,然后作出相应的策略调整。所以下中国象棋能够极大程度地锻炼思维能力以及判断力;
5、中国象棋具有独特的竞技性。两军对阵,敌我双方各有兵马炮象车兵七大子力,相互制约又彼此配合,如同两个大军团正在激烈交战,有突击、迂回、包抄……各种战术让你充分感受到军事博弈的乐趣。最后谁笑傲江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全凭你指掌之间的风云变幻。
象棋中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并且体现了战争的谋略。在楚河汉界的象棋盘上,每一枚棋子都以汉字命名,而且它们的走棋方法都与它们的汉字释义相互吻合。如“马”字在汉字中本义是指能跑善跑的牲畜,在象棋上的走棋方法是走“日”字,同样地,“象”字的本义是指能走但不能跑的兽,因而它在棋谱上的走法是走“田”字;“炮”字是以竹、木、金属为原料制作的发射武器,在棋盘上它同样是以“隔山打牛”进行着发射。可见,象棋中蕴涵着汉语文的识字教学法。
中国象棋还体现了军事哲学。“子”字本义是指儿童,不谙世事,因而“卒”在“楚河汉界”中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地走一格棋盘,而且是“后发制人”,不能先动。棋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想“卒”过河去“横扫”敌方,必须要攻下对方“士”字的保护圈“九宫”,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可见军事哲理的“攻其要害”“各个击破”“声东击西”贯穿于中国象棋的对弈之中。
同时,中国象棋中还孕育着做人做事的处世之道。“象棋子”之“将”和“帅”是双方阵营中最大的统帅,在棋谱中只能在“九宫”内活动,因而受到“士”字的保护,不得越雷池半步,这正如《老子·第四十三章》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象棋》中对“将”、“帅”活动区域的限制正暗合《老子·第十三章》所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大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的“修为身、治为家、为乡、为国、天下莫不贵自珍其身”正与“将”字和“帅”字只能在“九宫”内受“士”字保护相吻合。
象棋中“车”的本字是“軎”,本义指车箱下连接车轴与车轮的键,在《汉语大字典》中它的“字形演变图”清楚地显示了“车”字与“耒”的相同之处。“车”字在象棋盘上既能横着走,又能竖着走,纵横交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车同轨、书同文”的成语,其“车”字本义是指车辙,与现代汉语中汽车(列车)、公共汽车站台铁轨或公路相吻合。车同轨象征着共同的轨道或者道路,车在象棋中纵横均可行走一格或几格,直至到“楚河汉界”的尽头——“河界”而折回。由此可见,象棋中“车”的纵横交错地行进和“车”的字源字义相吻合,并且“车”字蕴含着“人生道路”的寓教于乐。
另外,象棋中的“炮”字的本字是“炮”,本义是为战争发射的竹、木、金属所制的发射工具,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具有此义。“炮”字在现代汉语中又用作烹饪方法,同样地,“炮”字在象棋中发射时也需要隔过一枚“子”作发射工具。可见,“炮”汉字释义与“炮”字棋子走法暗合。